Friday, January 23, 2009

心靈化樂團

昨晚在惠比壽的LIQUIDROOM看了一場live。

自從去年八月在Summer Sonic一睹英國樂隊Spiritualized的風采之後,就深深被其靈魂人物Jason Pierce所吸引。
Jason最早參與的是80年代新迷幻搖滾樂團Spacemen 3,由他和Pete Kember二人所組成。
由於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揚鑣之後,Jason開始從事新樂隊的建設。
至今已發行過六張專輯,而樂隊成員亦換過一批又一批,所以說Spiritualized是包辦作曲編曲、寫詞、主唱的Jason一人的樂隊也不為過。

*大陸好像把Spiritualized譯成淨化。我偏喜歡說是“心靈化、精神化”,哈。


昨晚的演出他依然戴著墨鏡出場,沒有開場白,也幾乎不望向觀眾…
只聽見「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亦是他們2003年的專輯名稱)的變奏版響起,緊接著的「You Lie You Cheat」夾雜著震顫的吉他噪音,狂放又充滿憤怒。




(他昨天也穿這件T恤~)



入場的時候觀眾雖然不多(意外地可以站到很前面的位置!),但是到了開演前人群差不多就已經擠滿那小小的livehouse。
去年發行的『Songs In A&E』主打歌「Soul On Fire」是大合唱的必要曲目。
到這首歌的時候我雖然聽不清台下的合唱聲,但是瞧見Jason和兩名黑人女和聲嘴角的笑意,就知道他們聽見了觀眾滿滿的熱情 :D
(而且有幾次我花痴地覺得他的視線根本就是在看我這邊@@ 盡管他戴墨鏡...)

這張專輯的歌其實早已經寫好,與上一張『奇異恩典』(2003) 相隔了五年才發行是因為Jason於2005年患上肺炎,住了一兩年的醫院,還險些丟了性命。
專輯名稱也是取自急診室(Accident and Emergency ward )中的"A&E"。

( ;_;)感謝主讓他活了下來,今天我才有幸接觸到他的音樂!


兩度淚灑現場,第一次是「Oh Baby」。這是其中一首在去年陪我走過痛苦日子的歌曲。

 (盜錄版= =)



還有一首就是1997年的代表作「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也是湯姆克魯斯和潘妮洛普克魯茲主演的「香草天空/Vanilla Sky」)的其中一首配樂(其實這部電影改編自西班牙的「睜開你的雙眼 /Open Your Eyes」)。
這首歌利用了和諧的二部重唱的方式唱出最真摯單純的告白,卻同時莫名地讓人感到深深的哀愁。





從太空般的迷幻音效、樂器暴走失控的尖嘯這類實驗搖滾,到柔和如宗教詩篇的福音唱詠,在Spiritualized的音樂裡除了Rock 'n' Roll之外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來自藍調、靈魂樂等種種音樂類型的影響。

加上Jason有點輕顫、帶著濃稠的傷痛的嗓音,極易渲染出濃厚的氛圍,將人籠罩在幻影般的迷霧之中,也像是拋開了所有負擔與重力的限制漂浮於浩瀚宇宙…

盡管多首教人傷心欲絕的情歌述說的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事物,唱的都是陳腐的話語,可是一旦和音樂融合在一起之後,它們聽起來卻是如此地特別、永不厭倦。

既能道出身在谷底者的悲慟心聲,又充滿著悲天憫人、光明向上的動力Spiritualized簡直就是給予人們救贖和安慰的一帖良藥。


另外自己再推薦一些歌曲:
Come Together(酷斃)
Hold On(看他那哀傷的眼神)
Do It All Over Again(唱歌面無表情)
Death Take Your Fiddle(亡魂的鼻息)


今晚在涉谷還有一場。
買兩張票果然是正確的選擇!
後天橫濱的那麼遠就算了…
還不如直接跟他回英國哈哈哈。

-----------------------------
補充:

1月22日的 SET LIST



1月23日的大致也差不多
Cop Shoot Cop讓我陷入酩酊狀態,
想起了<柏林蒼穹下>Crime & the City Solution以及Nick Cave在台上演奏,台下觀眾陶醉忘我的那一幕。
最後的Come Together特別地震耳欲聾,恨不得他們就那樣震破我的耳膜 ==
(兩天的Encore都是 Lord Can You Hear Me)

JP的前女友真是眼睛貼郵票!

Wednesday, April 09, 2008

Control: Don't Walk Away In Silence



许多关于摇滚巨星的电影,对于摇滚巨星的描写往往都跳脱不出一个框框——毒品、酗酒、滥交。仿佛每一个摇滚客从一举成名开始就注定要走向自取灭亡那条路。

相较之下,《Control》里塑造出来的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则少了许多戏剧色彩。当然,他本来也不属于巨星那一挂,但是若要论他的音乐对后世的影响,那就不仅仅是“知名度”的问题了。习惯了好莱坞式传记电影的观众,或是希望电影可以美化自己的英雄的歌迷,肯定是要失望的了。与许多著名音乐人合作过的摄影师兼导演Anton Corbijn在他首度执导的这部电影中,并不意图将主人翁刻画成一个易于理解的人物。Ian Curtis的内心世界仅仅在他的诗与歌词中流露出来,而这些被不断重复的字句却从未被认为是他的求救信号。

他人的内心本来就是个谜,何况是当一个人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电影中Ian Curtis的形象是根据其妻子Deborah为他撰写的《Touching from a Distance》所塑造的。在某些人眼中,他或许是最糟糕的丈夫、不负责任的父亲。其实,他只是太年轻。不够成熟去承担一切的责任——过早的婚姻以及孩子,他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变了心的事实。当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他做不了决定同时又受愧疚所煎熬。癫痫症更为他带来恐惧和死亡的阴影,药物的副作用困扰着他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当Joy Division渐渐受到关注,外界对他们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他的健康状况和心理建设却似乎尚未准备好面对这一切。其实他并不是完全消极和逃避责任的。当他在洗手间关上满满的药物柜,决定碰也不碰它们的时候,听见了妻女返家的声音,终于他还是“说服”自己吞下了药丸。这一幕看似如此简单,但是却也包含了那么多的意义和感情,看着尝试努力的他,又叫人怎么忍心责备?不愿和情人分手,又要紧抓婚姻不放……是因为他任性么?还是自私?也许他觉得离婚会让他更加没有办法补偿妻子Debbie,进而使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吧?

他说,每一个人都恨他,其实只是因为他需要每一个人都爱他包容他原谅他犯下的错误。他是一个没有信心的孩子,总是不受控制地摆荡在各种情绪与思想之间。

曾经默默无名的Sam Riley在参与这次的演出之后大获好评,当然,除了他模仿Ian Curtis在台上唱歌时歇斯底里的模样确实惟妙惟肖之外,对于迷惘和忧郁的气质也拿捏得很好。他每一次远行回家进门前的犹豫,还有对亲生女儿的疏离感都令人觉得心酸。当妻子第一次质问他和情人的关系时,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像极了做错事被发现的孩子,又像是不忍心伤害妻子的丈夫。该说他太单纯吗?到最后,连自己也接受不了爱已经变质的事实。对这一幕的印象特别深刻:镜头由正面捕捉他步行在街道上的样子,有一次停下脚步点烟……当他拐过一个转角后,摄影机绕到了他背后,大衣上出现鲜明又刺眼的“HATE”。镜头一直跟着他直到他隐没在职业介绍所的门后。爱情不在了,不一定要变成恨,就只是不爱了。如果爱的相反必定是恨,那曾经爱过的时光,也未免太无意义了。

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就好像看见了他内心的纠葛和沮丧(在电影中透过电视机播放的另一个电影《STROSZEK》投射出来)。重复播放Iggy Pop的唱片《The Idiot》(人们总认为自杀者傻?),含泪为妻子写下的告白,晕倒后清晨苏醒的那一刻所流下的泪水……因为了解所以才会痛惜,一个在23岁就结束了自己生命的男孩。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他在痛到最深的一瞬间放手?



So this is permanence, love's shattered pride.
What once was innocence, turned on its side.
A cloud hangs over me, marks every move,
Deep in the memory, of what once was love.
―Twenty Four Hour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出埃及记》——抹煞等于摆脱控制?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荒谬到了某个程度的时候就会令人笑不出来,但是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就像彭皓翔的《出埃及记》。这部作品有别于之前的《买凶拍人》或《公主复仇记》轻松诙谐的气氛,远超过黑色幽默、在那之上的是叫人毛骨悚然的未知领域。对男人来说,女厕这个男人禁地或者就是那样的一个地方。正因为不可知,一旦好奇心被挑起,不安和惶恐便会紧紧跟随而来。

任达华饰演的是一个循规蹈矩,对一些规矩上不正确的小事都会看不过眼的警员詹建业。有一个在背后支持自己、漂亮又体贴的太太(刘心悠)的他,因为某天被犯人(张家辉)的证言引起了兴趣,而开始着手调查一宗关于“女人杀男人”的阴谋。

阴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许他始终都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可疑的女人们无处不在,譬如经常偶遇的一对貌似夫妻的男女——那半瘫在轮椅上的丈夫盯着他并试图取下婚戒的举动宛如是对他的警告。渐渐地,他也开始怀疑起自己周遭的人是否并不单纯死于意外……即使妻子苦心转移其注意力,亦无法阻止他一头栽进这个若有似无的谜团之中。直到遇上某个女人(温碧霞),一向行得正坐得正的他终于也离经叛道了。

这部电影经常出现人物沟通出现障碍的场面,经常是一方听不清楚另一方在说什么。这是居家生活中见怪不怪的事情,但是回头想想,在沟通当中传达不清,或是中途遗失掉的一些字句,日积月累起来所造成的误会将是何其大?另外一种沟通障碍则是不信任,以及谎言。录口供的时候,詹不信的态度惹怒了犯人。和太太聊天的时候太太时而显得不关心,时而又牛头不对马嘴。原以为是多疑的她怀疑丈夫外遇,后来才知道看似恩爱的两人之间早有欺瞒的存在。

电影的多个画面中,在与建筑物的对比下,常让我有一种“人很渺小”的感觉。人在冰冷而巨大的建筑物里走来走去,进出电梯,仿佛灵魂和肉身都被巨兽给吞噬了一样。张家辉的工作场所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取景地点,在一般的香港电影里很少见得到,明明是人类建造出来的却怎么看都是一个非人化的地方。电影里也有许多诡异的镜头。怎么说呢,比如由上到下的垂直拍摄,又或者是从户外的哪个角落向窗内拍摄的镜头,有时那的确是剧中人物的视点,但有时不是。如此的镜头让人错以为是第三者在窥看,其实,说不定真的是那神秘的“女人杀男人组织”在暗中侦查着呢。

配乐也是彭导作品中的一个重点,这次他找来意大利作曲家Gabriele Roberto谱写一系列乐曲,加上引用他向来热爱的莫扎特,音乐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电影并提升了各个场面的气氛。尤其是第一幕,在英女皇的头像下蛙人们群殴犯人的那个长镜头,原本的暴力血腥因为配乐而顿时升华为像是一篇悲壮凄美的诗章。个人觉得彭浩翔是可以成功将娱乐和艺术并重、难能可贵的一位导演。

看电影的时候想起几个星期前英国老师给我们说起发生在日本的一个事件。据说是有一个不成材的儿子,成日向父母要钱甚至对两老拳打脚踢。有一晚,两老趁儿子睡觉就把他给砍死了,后来这个案件审理到最后两人居然无罪释放。法官的理由是,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就没办法保护这个家庭。问题是,难道,儿子就不、包、括、在这个家庭里面吗?不过,有些事情即使荒诞到没人相信也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我们不能不问一句:杀光了,又能怎样?无论如何,这只是电影呈现出来的一个概念。回到现实的话,为了咱们的世界和平,女人们啊就少给男人压力吧,男人啊,也别得了乖就出轨呐。

Sunday, October 07, 2007

SEX AND SOLDIERS: UNDERSTANDING FULL METAL JACKET



by Jason "tieman" Francois
重点摘录/ Rieru


在我开始叙述之前,有两个重点必须声明:
1。Full Metal Jacket 不只是一部反战电影。它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部自我反思关于反战电影的电影
2。这部电影抹杀了一切与男性象征对立的元素(比如:与女性化和幼童有关的任何事物),直到成功造就出完美的兵士。重点亦不在越南战争,而是探索完成一个杀人机器所需要征服的是什么。许多人认为结局要表达的是Private Joker因怜悯而使一名女狙击手安乐死,但是电影为什么又让他如机器人般毫无感情地念出旁白,而且让他混杂在一片胜利的欢歌声中?

Full Metal Jacket是唯一一部士兵在赴战场前就被搞砸扭曲了的战争片。Kubricks提出了在战争中获胜所需要摧毁与牺牲的是什么。


首40分钟,年轻士兵们的个人特质就在剃发的过程中被强制褪去,Sergeant Hartman不停地质问他们的性向并侮辱地称他们为“ladies, queers, fag sailors”——这是单一制的阳性净化。所有女性化的痕迹都被摧毁,“女性”被“武器”(他们必须抱着睡觉的莱辐枪)所代替。

电影提出,为了进化为更强的,男人必须战胜两件事:
  1. 幼稚的“自我”(比如胖子Pyle)
  2. 女性化的“他者”(女人/女狙击手)

为了达到第一点,暧昧的元素必须去除掉。必须完全地排除女性化与幼稚不成熟的特质,成为一个一元化的个体。首40分钟所叙述的便是幼儿与学龄儿童般的生活——学习绑鞋带、叠床铺、学爬学跑。

可是Pyle这个有点婴儿肥又无辜单纯的角色阻碍了新兵们的发展,因为他导致整个队伍无法脱离天生的本质。为此,他们决定把他淘汰掉。

这一结果导致的是Pyle的转变,引起了头脑内部的混乱(案发于别名叫“Head”的厕所里),他在厕所里射杀Sgt Hartman后自杀。杀死了身体里面那个父亲(Sgt Hartman)和孩子(Pyle)之后,海军陆战队们得以自由,并走得更远。


在越南期间,他们的成长过程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乖僻、困惑、毫无经验。他们故作男子气盖,却幼稚地扮演John Wayne式的英雄角色。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性需求觉醒了,而这里呈现的女性形象不外两种:妓女与女兵——皆是能跟阳刚的士兵有所联系的,崩坏的、一元化的女性形象。Kubrick将妓女和士兵界定在平行的两条线上,他们都是受抑制的。女人——性交易里的娼妓士兵——战争中的娼妓。两者的个人特质被摧毁、被非人化了。

在电影的最后一部分,女狙击手被擒之后也代表了成为完美杀人机器的最后一步骤也将完成。士兵们在最初就谋杀了身体里面那个小孩(以及父权形象),现在女性的部分也将被抹杀。但是,Joker对女狙击手的谋杀并不只是“拒绝女性形象”的表现,这其实也是和Pyle相仿的自杀行为。

不像其他士兵,他没有急欲复仇的目的,他更像是一个记者而不是杀手。当他试图攻击那少女狙击手并自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没那个能力,莱辐枪甚至掉下,而他不得不依靠队里的另一个新人——一个原本胆小如鼠的摄影师的救助。

Joker,聪明且清楚意识到人类的双重性,他一直都比其他人来得优秀,但是他用讽刺性的玩笑将自己伪装起来,躲在机警和犬儒主义的背后。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被迫在怜悯和暴力之间做出抉择,突然,发现了它们其实是相同的一体。

最后一幕特别显示了美国以解放每个人的自由为理由却剥夺了某些人自由而发起的战争,这整个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在狙击手被杀之后,荧幕上出现一群在战火的背景下由左向右行军的士兵,在下一个镜头里Joker和其他士兵由右向左走。不像其他典型战争片,Full Metal Jacket拒绝为达到某一特设目标增添荣耀,反而强调了我们其实在不断地前进后退,左摇右摆,重复犯相同错误。

人类并没有进步,只有他们的科技在进步。
这和《闪灵》(The Shining)的深度讯息是相呼应的。在《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里面Kubrick提供了解决的方案,但是在Full Metal Jacket,他借用了米老鼠的形象揶揄这一荒诞可笑的局面。

-------------------------
关于Private Joker

Joker在某个场景下和一位上校有了以下对话。

Pogue Colonel: Marine, what is that button on your body armor?
Private Joker: A peace symbol, sir.
Pogue Colonel: Where'd you get it?
Private Joker: I don't remember, sir.
Pogue Colonel: What is that you've got written on your helmet?
Private Joker: "Born to Kill", sir.
Pogue Colonel: You write "Born to Kill" on your helmet and you wear a peace button. What's that supposed to be, some kind of sick joke?
Private Joker: No, sir.
Pogue Colonel: You'd better get your head and your ass wired together, or I will take a giant shit on you.
Private Joker: Yes, sir.
Pogue Colonel: Now answer my question or you'll be standing tall before the man.
Private Joker: I think I was trying to suggest something about the duality of man, sir.
Pogue Colonel: The what?
Private Joker: The duality of man. The Jungian thing, sir.

The Jungian Thing,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一个二元性的学说,他认为在潜意识中有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之分。似乎没有更好的论点可以用来印证Joker的人格了。作为班长,他付出了很多时间与耐性指导Pyle,可是Pyle仍旧犯错连连,引起大家的愤恨。队里对Pyle最好的就是Joker了,但是打得他最凶的也是Joker。Joker掩耳不忍心听Pyle哀号这一点,正是表现他人格双重性的最佳例子(说不定他也为自己没办法教导好Pyle而内疚?)。扣在他脑门上那个Born To Kill的钢盔就是集体意识对他的影响,而胸口的和平徽章则象征了他与生俱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Kubrick要表达的是,即使聪明如Joker也有可能因受影响而导致思想上的转变。军队要的就是新兵能拿捏、分辨在幻想与理性之间的距离,不像Pyle,Joker成功做到了。他也是队里唯一成为记者而不是步兵的人。惊人的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没看他理直气壮地顶撞过Sgt Hartman吗?却也正是这一原因,让他在不晓得自己已成为了这整个意识形态下的奴隶的情况里,有效地执行了自己的机能,而又不像其他人那样同时毁灭了自己。

Monday, April 30, 2007

Perfect Day

昨天在Trainspotting(1996)里听到的一首歌
虽然电影说的是毒品,但我觉得这首歌应该只是像它的歌词一样简单

也许会让你想起了谁
也许,描述了一个你憧憬的生活




A Perfect Day by Lou Reed

Just a perfect day;
drink sangria in the park.
Then later when it gets dark
.....we'll go home.

Just a perfect day;
feed animals in the zoo.
Then later a movie too,
.....and then home.

Oh it's such a perfect day,
I'm glad I spent it with you.
Oh, such a perfect day,
you just keep me hangin' on,
you just keep me hangin' on.

Just a perfect day;
Problems all left alone.
Weekenders on our own
.....it's such fun.

Just a perfect day;
you make me forget myself.
I thought I was someone else
.....someone good.

Oh it's such a perfect day,
I'm glad I spent it with you.
Oh, such a perfect day,
you just keep me hangin' on.

You're going to reap just what you sow.

Sunday, April 22, 2007

羊男的迷宫

Director: Guillermo del Toro
Writer: Guillermo del Toro (screenplay)
Original Music: Javier Navarrete
Cinematography: Guillermo Navarro
Runtime: Canada:112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K:119 min / USA:112 min
Country: Mexico / Spain / USA
Language: Spanish






前,地下王国有一位公主,她憧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一天她躲开了监护,来到了地面上,但是强烈的阳光弄瞎了她的双眼,抹去了她的记忆。她遭受病痛的折磨,失去了生命。她的父王相信总有一天她的灵魂会回来,也许是用另一个躯体,在另外的时间……

1944年西班牙。奥菲利亚跟随改嫁给上尉的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残暴的继父令她害怕,加上怀孕的母亲一心想服从于他,奥菲利亚渐渐发掘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在精灵的引导下她进入了羊男——潘的迷宫,潘告诉她她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并要她完成三个任务才能带她回到父王身边。同时,上尉和躲在山里的游击队之间的抗争、暗中协助后者的女佣、弟弟的诞生也在影响着奥菲利亚的命运……

奥菲利亚一直在寻找的似乎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尽管剧中并没有提到她积极地完成任务,为了要回到王国的理由是什么,但是从她生父是个在内战中丧生的裁缝这一事实被屡次提及看来,这位从来没有机会出场的父亲是独裁专制的上尉怎么也替代不来的。可惜,欲脱离苦日子的母亲只想依靠上尉,认为奥菲利亚不听话,对她正如对她的父亲一样感到失望,因而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在现实世界中,奥菲利亚没有了属于她的“居所”,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放在那未知的地下王国,想象自己在那里会有一个好父亲,且受众人所宠爱。


潘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他自称是她的仆人,另一方面,又严格地给予她危险的任务。在他恶魔的外表下,是否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甚至突然从引导者变为一个邪恶的角色?抱着这样的猜测,观众才会更想看下去。这就是说故事的人,也就是故事的原创者葛雷摩·戴托罗的高明之处了。电影的原名为El Laberinto del Fauno,直接翻译成英文应是“The Labyrinth of the Faun”,但其公式英文片名是“Pan's Labyrinth”,导演表示片中的羊男其实并不是希腊神话中的潘神。除了羊男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角色,最令我怵目惊心的一个场面里还有一个不知名的怪物,暂时并没有搜索到他的来历,但从影片中看来他是一个吃小孩的无眼怪物(其实眼珠嵌在手掌心)。若他真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人物,那我真得要对导演的想象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面对着那么一个足以吓飞人的三魂七魄的怪物,我们的小公主却还是我行我素地违反了游戏规则,那不合逻辑的举动让我不禁要问:“那也是禁果的一种吗?”

我翻搅着脑海里的黑色寓言故事、童话题材电影,却想不到其它像《羊男的迷宫》如此大胆、残忍、悲伤却又贴近现实的作品。主角虽然是小孩,但这绝对不是适合给小孩观赏的电影。我指的不只是某些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而是那种时局、生活状况和考验所带来的,是对孩子来说远远超过能力所能负担的压力。还是比较适合偏好黑色题材又有点童心未泯的大人们吧。 说真的,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前,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完全没有想过奥菲利亚是活在现实和幻想之间。法西斯横行的是现实世界,夜里羊男突然出现在房里交代任务的也是现实世界,只不过后者是一个经过编码后的现实世界,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解读其原意。我没有怀疑一切都只是一个孩子的幻想,支持我的或许是片头片尾一贯的旁白吧,羊男那娓娓述说着公主的故事的声音,那不是说给奥菲利亚听的,而是对观众们说的呀……认为一切都是幻想的人们,你们发现了吗?你们正是故事里否定了女儿的母亲哪。


从题材看来这本来应该属于受小众欢迎的电影(比如Tim Burton有他那一挂的粉丝),然而却获得了全球观众的爱戴,看来Horror-Fantasy也渐渐要抬头了。下次就写一写新加坡导演Tzang Merwyn Tong的"A Wicked Tale"和Neil Jordan的"The Company of Wolves"吧!

Friday, April 13, 2007

神有祂的旨意

Das Leben der Anderen

看了《窃听风暴》。80年代的东德,国家安全局局员通过窃听,无声无息地潜入了剧作家与其妻子的生活之中,企图查探出他们反体制的证据,结果进而被艺术家们自由的思想所吸引……饰演窃听员的Ulrich Mühe是全剧的轴心。他那无表情的脸上其实是凝聚了所有的感情,就像黑色包含了所有的颜色一样。电影里的窃听员是一个孤独且不苟言笑,服务于国家和党的情报员,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又是那么的仁慈和勇敢。他的怜悯令我想起了几天前读到的一篇文章——人类愚昧地想施舍、想做善事,到头来却反而害了对方。神丢下障碍、考验人们,都是为了让人成长,有时候人类自作聪明地为别人挡开阻碍,以为对方能因此得救,得到的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之外。最后那忽然定格的一个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微笑,忽然打从心底想向他致敬,这也许也是导演的意愿吧。

椅子。反复。实现。出卖。眼神。内疚。感恩。欣慰。